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加入收藏
全国站 [进入分站]
发布免费法律咨询
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找律师 律师在线 律师热线 法治资讯 法律法规 资料库 法律文书
   您的位置首页 >> 法规库 >> 法规正文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11-11-03 生效日期: 2011-11-03
发布部门: 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
发布文号: 凉府办发[2011]61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

  《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三级跳”目标和谱写跑步奔小康的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全州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和《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结合全州防震减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作为州政府指导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决定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和安排投资的依据,并指导县市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一、防震减灾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全州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是全州防震减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五年。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

  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军地协调、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在全国市州中率先把防震减灾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防震减灾纳入对县市年度单项目标任务考核,形成防震减灾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地震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全州现已形成以地下流体观测、水化、断层气、形变、电磁、测震、强震等多学科观测为主的地震观测系统,监测台点达106个、观测项目达151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自动化观测和传输。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措施全面。政府制定一系列文件,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州县政务服务中心审批项目,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切实推进,农村民居、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管理启动实施,西昌、会理两县市城市活断层探测暨防震减灾规划通过评审。

  应急救援能力逐步提升。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和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建成了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趋于制度化,社会公众应急避险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进一步增强。

  科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全州已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8所(其中省级11所、州级17所、县级40所),建成4个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和冕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和防震减灾“六进”活动,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基础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州和县市防震减灾工作机构进一步加强,工作队伍进一步充实,西昌、冕宁、宁南、盐源4个县市列入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县。开展省、州科技研究项目3项,州地震监测中心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防震减灾法制化进程加快。

  尽管如此,我州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防震减灾基础薄弱,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地震监测手段单一,分布极不均匀,监测仪器和设备老化落后,技术指标较低,监测手段大多为模拟观测,缺乏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地震监测仪器,影响了地震监测预测水平的提高;二是地震信息获取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紧急处置能力和条件保障能力有一定差距,地震应急救助体系不配套;三是城市潜伏高危险,建(构)筑物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存在隐患,已建工程抗震加固工作推进缓慢,农村民居普遍未采取抗震措施,隐患严重,急需加强;四是县市防震减灾机构和队伍建设不足,专业人员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州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我州面临的防震减灾形势。

  凉山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凉山州全境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境内地质构造错综复杂,著名的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同凉山断裂带、盐源木里弧型构造、雷波地区构造带等纵横交错,是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历史上曾发生1536年西昌北7.5级地震,1732年西昌6.7级地震,1850年西昌7.5级地震和建国后1952年冕宁石龙6.7级地震,1955年会理鱼鮓6.7级地震。1996年以来,凉山州连续1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年中国地震局将该区判定为2006-2020年全国24个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2008年8月30日在该区的昔格达活动断裂带上发生了仁和-会理6.1级地震。2010年、2011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判定的我国大陆地区地震重点危险区11个,我州就占有2个。
凉山是地震活动频度高的地区。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州境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39次,其中4.0-4.9级33次、5.0-5.9级5次、6.0级以上1次,最大是2008年8月30日发生的仁和-会理6.1级地震,造成会理县30人死亡,360人受伤,震灾评估直接经济损失达12.2亿元。

  凉山是全国少有的地震高烈度地区。全州地震基本烈度属于高烈度区,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基本烈度为9度,冕宁、喜德、德昌、普格、宁南5个县基本烈度为8度,其余11个县基本烈度为7度。

  (三)防震减灾需求。

  1.社会公共安全需求。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承担的公共安全事业,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要求。防震减灾对保证社会公众生命安全,提高政府危机管理和安全稳定工作水平,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跨越式发展需求。《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和《贯彻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加快推进凉山跨越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地震的预测、预报、应急指挥和防御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的发展规划目标要求,防震减灾事业要与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同步跨越发展。

  3.减灾事业发展需求。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减灾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我州多地震、多强震、震害重的特殊州情和地震灾害是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潜在威胁的客观实际,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建设一起抓,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坚持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群众,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军地协调、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科学防控的原则;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又好又快,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到2015年,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州的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所在区域能够监测1.5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在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雷波构造带、凉山断裂带、盐源弧形构造区域范围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测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县市城镇的地震活动断裂探测;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援体系,重大地震灾害和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救灾队伍能赶赴灾区,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加大观测台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快观测技术改造步伐,推进强震动观测台网、烈度速报台网建设。新建测震台站3个、前兆台点15个、烈度速报台站60个,各县市均有3个以上前兆监测台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建立大型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2012年9月底前,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

  2.加强震情跟踪和会商研判。注重对宏观异常的逐一调查和落实,完善震情跟踪措施和制度。建立开放合作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提高周、月、半年度、年度会商和加密会商水平,抓好春节、火把节、国庆节、彝族年等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高地震趋势研判的能力和水平。

  3.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推进各县市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社区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 “三网一员”建设;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二)强力推进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强化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州、县两级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省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规划和建设、国土、交通、水务、防震减灾等部门和行业主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等环节的抗震质量监管,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2.强化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作为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的必备内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州和县市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立项,规划建设部门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由州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审批项目。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每个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要求。

  3.强化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民居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村民住宅抗震设防管理的决定》,将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对农村民居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把农村村民住宅特别是“安宁河连片新村”、“大凉山彝家新寨”、“藏区牧民新居”等项目和乡村公共设施纳入抗震设防管理范围,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各县市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扶持政策,结合州规划建设部门设计的抗震构造参考图集,加强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引导农民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州、县规划建设、防震减灾部门结合省上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抓好全州的指导工作。

  4.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开展全州地震构造带探测,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各县市县城所在地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或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进一步强化已建成的房屋、水库、桥梁等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机制,落实抗震加固或改建、拆除的措施,逐步消除未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对处于活动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动抗震防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应用减震隔震消能技术及轻钢结构、钢结构等技术。

  (三)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地震应急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西昌、冕宁、宁南、盐源4县市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2011年9月底前投入使用,雷波县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2013年底前投入使用;州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2012年9月底前投入使用;2015年底前,再增加3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全州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在2011年底前建成使用。各县市政府、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并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2.加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原则,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适当扩大队伍规模,完善设备装备保障,提高地震灾害救援能力。县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具备较强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2012年底前,建立3支具备地震灾害救援能力的县市专业救援队伍。整合应急救援力量,提高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等相关行业专业救援队伍抗震救灾能力。依托民兵、共青团组织,规范有序地发展志愿者队伍。

  3.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县市政府要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地区建设规划,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标准(gb21734-2008)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质储备等设备设施。学校、医院、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4.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救助体系建设。各县市要在物资储备中安排必要的抗震救灾物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不断建立健全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次生灾害防范、气象保障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助能力。

  (四)协力推进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通信、电力、交通保障能力建设。严格落实通信、电力和公路、隧道、桥梁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加强公共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加大对重要路段、重要桥梁和隧道的防震安全检查和整治,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2.提高水利水电等工程抗震能力。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优化抗震设计、施工。已建工程加强抗震性能鉴定和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对诱发次生灾害工程的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五)切实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1.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各县市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防震减灾部门要会同组织、宣传、人事、教育等部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党员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加快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媒体”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示范社区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每年5月12日所在的防震减灾宣传周,要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各县市要结合实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防震减灾应急演练。2013年底前,各县市应创建有2所州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2.健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各县市和州级相关部门,要健全地震信息渠道,提高地震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处理能力。完善地震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维护社会稳定。

  四、重点项目建设

  全州“十二五”的防震减灾项目设置,按照本规划目标要求,力求同《四川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计划和专项计划相衔接。争取国家、省的项目和资金投入,结合全州实际而确定。

  (一)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

  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是全方位服务全州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集实时地震遥测中心、数据传输中心、地震分析会商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为一体的区域综合中心。可为全州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三大体系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在第一时间提供地震监测数据、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辅助决策信息和实时灾情信息。为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既可与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和省地震局,又可与县市应急指挥中心连接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指挥场地;建立和完善灾情收集、汇总渠道,全面把握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对各类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并及时上报州委、州政府和省地震局。本项目由区域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技术系统建设两部分构成,包含三个子项目,即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技术系统项目、实时数字地震遥测系统项目和前兆监测技术系统项目。

  (二)南北地震带监测预报实验场(四川中心)。

  力争南北地震带监测预报实验场(四川中心)项目定点于凉山。有利于加强跟踪我州震情趋势,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项目一旦建成,将形成开放的地震预报实验与研究的创新平台,为地震预报提供基本的观测、探测数据、震例模型和科学研究,为新观测技术提供基础设施支持和实验场区实验、研究条件的支持。

  (三)凉山州县城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实施全州除西昌、会理外的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对我州主要地震构造带的重要活动构造开展大比例尺地震活动断层填图,评价其长期强震危险性,为城市规划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调查资料。完成县城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或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
(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工程。

  依托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工程,2011年完成西昌、冕宁、宁南、盐源四县市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任务,2013年前完成雷波县建设任务,2015年前再完成3个县的建设任务,“十二五”期末全州半数以上项目实施县在工作机构建设、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

  (五)地震前兆台网优化建设项目。

  新增15个前兆台点,达到各县市均有3个以上前兆监测台点,改造现有前兆台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对地震监测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实现安全和规范,建立“凉山州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时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研究。

  (六)地震测震台网建设项目。

  新建60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新建测震台站3个,同现有2个测震台、60个强震台一起构成“凉山地震测震台网”,形成以主要地震活动区域为重点的地震预警能力,提升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能力,拓展震源参数和震源过程等地震信息速报能力,建立快速信息发布和服务机制,为震后应急救援、紧急处置、逃生避险提供信息服务。

  (七)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系统项目。

  依托汶川地震灾情快速收集上报和处理系统恢复重建项目,完成州、县两级防震减灾部门灾情快速上报系统项目建设。建设覆盖全州的155个地震灾情信息采集点,并在州和县市建立信息节点和信息共享终端,实现与党政网、外网等网络相连,与公安等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提高灾情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八)防震减灾素质工程。

  实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编印、购买相关资料,建立宣传教育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知识、法制宣传教育落实。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到2015年,各县市建有3所州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新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5个,完善冕宁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建成西昌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九)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强化工程。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省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作为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的必备内容。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民居纳入抗震设防管理范围,各县市建立3个以上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与“安宁河连片新村”、“大凉山彝家新寨”、“藏区牧民新居”等项目同步推进。管理达到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要求,全州抗震设防能力切实增强。

  (十)应急救援条件保障工程。

  建立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加强州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远程机动能力。组建15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备工作装备。建立50人的地震灾害志愿者队伍,掌握防震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各县市建立功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助物资储备实现常态化。完成南北地震带灾区速判与灾情展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四川省区域凉山州分区域研究,完成凉山州地震应急救援系统项目研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防震减灾作为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力组织实施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各县市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责任,州级相关部门要全力协作配合,防震减灾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当地震情形势相适应、与财力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财政保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财政部门要认真研究、分年安排防震减灾规划项目建设经费,防震减灾部门要积极争取将相关项目纳入国家、省项目盘子,多渠道筹措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落实。
(三)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法制意识。要建立完善适应我州防震减灾工作需要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对社会防震减灾行为的监督,规范全社会防震减灾活动,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机制。遵循“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常规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合作与交流,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不断适应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

  (五)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工作措施不落实、工作责任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造成严重后果的部门和单位,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各项防震减灾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

  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
(万元)
资金投入时间及来源
1
凉山州地震监测中心
集实时地震遥测中心、数据传输中心、地震分析会商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多功能会议中心为一体的区域综合中心,包括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技术系统、实时数字地震遥测系统和前兆监测技术系统等3个子项目。
600
2012年省投入450万元;州自筹150万元。
2
凉山州县城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
实施全州除西昌、会理外的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对我州主要地震构造带的重要活动构造开展大比例尺地震活动断层填图,评价其长期强震危险性,为城市规划建设、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基础调查资料。完成冕宁、会东、宁南、德昌、普格、盐源、雷波、木里8个县政府所在地和重要集镇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作或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
800
在2013年以前8个项目实施县各自筹100万元。
3
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工程
依托全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工程,2011年完成西昌、冕宁、宁南、盐源四县市的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任务,2013年前完成雷波县建设任务,2015年前再完成3个县的建设任务,“十二五”末全州半数以上项目实施县在工作机构建设、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建设显著增强。
400
2011-2015年省投入240万元;雷波等4个项目实施县各自筹40万元。
4
地震前兆台网优化建设项目
新增15个前兆台点,达到各县市均有3个以上前兆监测台点,改造现有前兆台点,主要观测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对地震监测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实现安全和规范,建立“凉山州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时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研究。
200
2012-2015年省投入140万元;州自筹60万元,每年15万元。
5
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系统项目
完成州、县两级防震减灾部门灾情快速上报系统项目建设。建设覆盖全州的155个地震灾情信息采集点,并在州和县市建立信息节点和信息共享终端,实现与党政网、外网等网络相连,与公安等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提高灾情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310
2012-2015年省投入240万元;2013年州自筹70万元。


  

  凉山州防震减灾“十二五”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资金投入时间及来源
6
地震测震台网建设项目
新建60个地震烈度速报台站,新建测震台站3个,同现有2个测震台、60个强震台一起构成“凉山地震测震台网”,形成以主要地震活动区域为重点的地震预警能力,提升地震基本参数自动速报能力,拓展震源参数和震源过程等地震信息速报能力,建立快速信息发布和服务机制,为震后应急救援、紧急处置、逃生避险提供信息服务。
210
2011-2015年省投入210万元。
7
防震减灾素质工程
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中小学安全教育和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编印、购买相关资料,建立宣传教育平台,推进防震减灾知识、法制宣传教育落实。继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学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各县市建有3所州级以上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新建省级地震安全社区5个,完善冕宁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功能,建成西昌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105
州级自筹30万元,2012-2015年每年投入7.5万元;县市自筹75万元,其中西昌市10万元、冕宁县5万元,其余各县投入4万元,4年期间分年按比例自筹。
8
抗震设防能力建设强化工程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进行抗震设防。乡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民居纳入抗震设防管理范围,各县市建立3个以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与“安宁河连片新村”、“大凉山彝家新寨”、“藏区牧民新居”等项目同步推进。
510
州自筹170万元,2012年20万元,2013-2015年每年50万元;县市自筹340万元,各县市20万元,分4年自筹。
9
应急救援条件保障工程
组建15人的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备工作装备。建立50人的地震灾害志愿者队伍,掌握防震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各县市建立功能达到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助物资储备实现常态化。
176
州自筹50万元,2012年20万元,2013年30万元;县市自筹126万元,其中西昌、冕宁、宁南、盐源、雷波、会东6个县各自筹10万元,其余11个县各自筹6万元。
备注
九大重点项目总投资3311万元,除国家专项投入外,争取省资金1520万元,占45.9%;州自筹530万元,占16%;17个县市自筹1261万元,占38.1%。其中州级自筹投入为2012年212.5万元,2013年172.5万元,2014年72.5万元,2015年72.5万元。县市自筹1261万元在2012-2015年4年内按确定数额同州级自筹匹配。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发布法律咨询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温馨提示: 尊敬的用户,如果您有法律问题,请点此进行 免费发布法律咨询 或者 在线即时咨询律师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载入时间:0.03157秒 copyright©2006 11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110.com